查看原文
其他

入围国赛!这位上大“青椒”不走寻常路!

请收藏 上海大学
2024-08-17

近日,第六届上海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

暨第七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

选拔赛获奖名单公布

来自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

张青子衿获得

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组特等奖

并将代表上海参加全国高校青教赛

这也是上海大学在青教赛中

首次入围国赛!

 

赛场上,她展现扎实的学术功底和

鲜明的教学风格

日常教学中,她将理论与时事有机结合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张青子衿老师

启迪学生、成就自我的故事



个人简介:

张青子衿,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上海大学)特聘研究员,上海大学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团成员。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发表了多篇CSSCI文章,主持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课题(教育政策专项)“‘大思政课’建设综合实验区的体系研究”等。主要承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教学。



厚积而薄发


讲好思政课不是一件容易事,不仅有“术”,也有“学”,更有“道”。对于参赛初衷,张青子衿坦言,“作为‘青椒’,我想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更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思政课教师。” 


张青子衿在比赛中将教学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紧密结合,赢得了评委的一致认可,“我注重将生动具体的案例分析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相关理论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理解抽象的理论。”她说,“上好思政课不仅要有深度的历史逻辑梳理,还要有对现实政策的解读,”在授课过程中,当看到学生专注的眼神,频频点头的互动时,她都觉得非常幸福,“我觉得我不仅是在讲授一门课程,更是在讲述可以帮助当代青年树立正确三观的中国故事。每每想到这里,我就感到肩负重任、充满激情。”


 

收获令人喜悦,过程充满挑战与艰辛。每一份教案从参赛选题、课程设计再到备课安排,每一个环节都要求内容准确并体现创新,从2024年年初开始备赛再到4月底完赛,张青子衿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紧锣密鼓地准备教学资料,不断精益求精。

 

在此过程中,张青子衿深感学校和家庭就是坚强后盾,鼓励着她从初赛一路走到国赛选拔赛。“教务部、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老师对我的教学内容和比赛策略做了精心的指导。学校、学院工会妇委则给予我非常多的关怀和支持,为我加油打气。”

 

千锤又百炼


从一名哲学爱好者到成为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张青子衿的成长轨迹映射出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情。她的学术生涯始于安徽大学文典学院,在哲学方向的多年学习让她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又在复旦大学攻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方向的硕士与博士。在学生时代,张青子衿不仅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还积极参与各类学生工作,她在中国—东盟中心进行过为期三个月的国际组织实习,还在硕博期间加入复旦大学的讲师团和青年讲师团,她的宣讲不局限于学术圈的交流,还频繁地走进社区、走入社会。这些积累都为她走上思政课讲台奠定了基础。



2020年,张青子衿正式加入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成为一名青年教师。初次站在讲台上,面对百余名学生的注视,她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紧张和兴奋,“在这样大的课堂上,如何保证学生注意力的长时间集中?如何保证知识的完整传递?”张青子衿一直在不断探索着。


她会认真听取学生的反馈,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力求使课堂充满活力和启发性。每一学期的课程结束后,她都会留出一定时间进行课程反馈,了解学生的接受度和满意度,“这可是教学改进的宝贵资源啊!有一次课后我发现,学生们对习近平强军思想的兴趣尤为浓厚,我即刻在后续课程中加强相关内容的讲解和拓展。” 



过往的学生工作经验也使张青子衿能准确把握当代青年学生的需求和期待,设计的教案也更贴近学生的所思所想。她的课堂被学生形容为,“既有深度又有温度”,“张老师总能把复杂的理论知识转化为我们理解和接受的语言”。每一次的教学都是一段自我提升、自我超越的过程,张青子衿在实践中稳扎稳打、持续精进。

 

与“青椒”共勉


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2024年是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精神发表五周年,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又作出重要指示。张青子衿对思政课教师的身份有了更多使命感和责任感。如何守住课堂阵地,讲好“育人大课”,她有着自己的“解题思路”: 

 

一是针对“知”的教育——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有专业上的“专”“钻”“精”,也要有内容上的“通”“全”“深”。教师不仅要做好自己学术研究的“一亩三分地”,也要了解其他领域的相关知识,对不同的教学章节要有基本的理论储备。不仅要吃透“理论”,也要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来充实对“理论”的认识,尤其重视用原著讲“理论”,用知识化“理论”。


 

二是针对“行”的教育——思政课的“点化”往往是在不经意间的。思政课教师要把书本吃透,但不能拘泥于书本,应把书本上的观点与学生能够感知的对象联系起来。在课堂上,我常常鼓励学生要用好大学时期的“实践课”,结合专业去发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方向。可能一个不经意的案例,正是让学生“恍然大悟”的“开关”,也是引学生入马克思主义思想伟力之门的“钥匙”。

 

三是针对“信”的教育——思政课怎么讲、讲什么,要与时俱进。现在的学生主要依靠自媒体接受信息,更乐于“看”而不是“读”。如何让当代大学生想去认识“理论”并且相信“理论”呢?我的做法是拥抱自媒体,有选择性地融入优秀影视作品、短视频等,让学生在观看的同时,思考影视作品发生的历史背景、原因及其意义。教师在授课时结合剧情嵌入历史厚度,帮助学生超越时空的限制发现“理论”的魅力,从心底认同“理论”,真正地“燃”起来。

 


一段征程的结束,又是另一段旅程的开启,距离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还剩不到3个月的时间,张青子衿又投入到新一轮紧张的备赛中,预祝张老师在国赛中继续突破自我、再创佳绩,讲好新时代的上大思政故事。


【上海大学融媒体中心】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文字:杨星力、王巍巍、张心琪

责编:吴沁


往期推荐

薪火相传,汇才集智!推动新时代统战工作高质量发展!

高考→读研→拿offer,上大双胞胎兄弟优秀“神同步”!

最 后 10 天 !上 大 见 !


点个“赞”和“在看”,和上海大学一起加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上海大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